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新兴产业却面临着算力成本高、融资渠道狭窄等难题,严重制约其进一步腾飞。不过,银行业正积极探索创新,以金融之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3 月 28 日,江苏银行上海分行重磅推出“算力贷”产品。此产品专为算力行业量身打造,针对该行业硬件投入大、研发门槛高、场景应用广的特性,通过专项审批模型,为企业定制融资方案,全面覆盖算力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及订单融资等资金需求。同时,在 2025 年“智算申城”高峰论坛上,江苏银行上海分行与五家企业进行“算力贷”首批银企合作客户签约,授信总金额高达 10 亿元。 

 与传统授信审批倚重企业财务指标不同,“算力贷”独树一帜,创建算力企业评价模型。该模型将算力算效水平、团队人才结构、研发费用投入、知识产权等关键评价因子纳入评分体系,经科学测算,将企业分为“A、B、C”三类,评分结果直接应用于信贷审批准入、授信额度定量等决策环节,有力推动企业提升算力水平。此外,还创新引入数据资产质押等缓释措施,实现“智本”向“资本”的转变,有效破解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在授信方式上,“算力贷”灵活多样,兼顾流动资金贷款与项目贷款,满足中小企业订单融资需求,额度与期限设置合理,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不仅江苏银行,众多银行纷纷布局,丰富人工智能产业金融服务。今年 1 月,中国银行发布行动方案,计划未来五年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提供不低于 1 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通过多元金融工具助力智算基础设施发展。3 月 12 日,工商银行同福支行落地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千万元级算力贷款服务产品。同时,政策也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上海、广东等地出台措施支持金融创新试点,鼓励为相关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从更宏观视角看,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为银行带来机遇,但当前市场对人工智能企业重要资产缺乏统一评估标准,配套制度滞后,影响融资。赛迪智库指出,提高人工智能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需多管齐下,加强企业培育与上市辅导,鼓励金融机构放宽融资限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完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相关专家也强调,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金融机构的创新举措值得肯定,它们正积极适应新兴产业特点,通过产品创新与模式优化,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输血。但要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还需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科研机构和企业专注技术创新,各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打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