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同步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双政策从绿色低碳与规模效能双维度为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划定清晰路线图。政策明确到 2025 年,全国新建大型数据中心 PUE 需降至 1.3 以下,国家枢纽节点更严至 1.25 以下,同时算力规模将突破 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提升至 35%,标志着我国算力基建进入绿色化与智能化并行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绿色算力硬约束:从能耗指标到产业革命

此次政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数据中心能效的刚性约束。PUE(电源使用效率)作为衡量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核心指标,其数值等于数据中心总能耗与 IT 设备能耗之比,越接近 1 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打个通俗比方,若某数据中心 PUE 为 1.3,意味着每消耗 1 度电用于计算,仅额外消耗 0.3 度电用于制冷、照明等配套设施。这一指标较此前行业平均水平有显著提升,将倒逼数据中心从选址布局到技术应用进行全方位升级。


政策特别强调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推动 "东数西算" 工程深化落地。根据规划,西部能源充裕地区将重点发展数据加工等低碳产业,利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优势降低算力碳排放。国家发展改革委专家解读指出,这一布局不仅能提升数据中心整体运营效率,更通过 "因地制宜" 的资源配置实现地方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最优平衡。目前贵安超算中心等国家枢纽节点已展现示范效应,其服务的《哪吒 2》特效渲染任务借助西部绿色算力,将原本需数百年的处理时间压缩至八九十天。


在节能技术应用方面,政策鼓励数据中心探索余热回收、绿电直供等创新模式。业内测算显示,若全国数据中心普遍达到 PUE1.3 标准,每年可减少相当于数千万吨标准煤的能耗。政策同时明确将通过节能审查制度强化监督,对违规新建项目实行严肃处理,形成 "硬约束 + 强监管" 的绿色发展机制。

智能规模加速度:300 EFLOPS 算力构建数字经济底座

与绿色发展同步推进的是算力规模的跨越式增长目标。《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的 300 EFLOPS(每秒 300 亿亿次运算)算力规模,相当于当前全球 Top500 超算中心总算力的数倍之和。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算力占比需达 35% 的结构性目标,这意味着 AI 训练、推理等智能计算能力将实现爆发式增长,为大模型、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提供强大支撑。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策着力破解算力传输瓶颈。借鉴 "快递运输" 的优化逻辑,我国正加速建设超过 180 条 "东数西算" 干线光缆,构建经济发达地市 1ms、全国主要城市 20ms 的算力时延圈。通过 RDMA 远程直接内存访问等技术,数据可跳过 CPU 直接传输,效率提升 3-5 倍,如同快递直达收件方仓库无需中转站分拣。这种 "高速路 + 智能调度" 的组合模式,将有效解决算力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从市场反馈看,算力基础设施投资已显现加速态势。截至 2024 年 6 月,八大国家枢纽节点直接投资超 435 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投资逾 2000 亿元。新疆哈密中国移动 — 阿里云智算中心等项目的 12000P 算力投入运营,以及华为在贵安新区部署的大规模 AI 算力集群,均印证了市场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东西协同新格局:算力资源优化配置破解发展不平衡

"东数西算" 工程作为政策实施的核心载体,正在重塑我国算力资源地理布局。政策明确鼓励将非实时算力设施向西部枢纽节点迁移,利用西部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优势降低能耗成本。福建与宁夏的协作案例显示,通过算力一体化管理,东部企业使用西部算力的成本已下降近 20%,实现了 "东部需求" 与 "西部供给" 的精准匹配。


这种协同发展不仅体现在空间维度,更延伸至产业生态层面。西部能源充裕地区可依托算力优势发展数据加工、AI 训练等产业,形成 "绿电 - 算力 - 数据服务" 的价值闭环;而东部地区则聚焦低时延的实时算力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国家数据局统计显示,目前八大枢纽节点已集聚 60% 以上新增算力,智算规模达 62 万 Pflops,约占全国总量的 80%,为政策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双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从 "规模扩张" 向 "质效并重" 的战略转型。通过绿色低碳的硬性约束与智能高效的发展导向,不仅将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更将推动数据中心从高耗能设施转变为双碳战略的重要支点。随着政策落地实施,预计将催生节能技术创新、算力调度优化、区域协同发展等多领域的产业机遇,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